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14 18:56:55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1

20xx年12月7日在关塘中学举行了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听了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中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拨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 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研讨会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参加这次研讨会评选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两位教师计划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像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间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板书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研讨会,两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

总之在这次研讨会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2

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起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教”,教给学生知识,而这实际上只能是老师单方面强加灌输给学生知识而已,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知识,而不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和空间,这固然可以在课堂时间内讲足够多的知识点,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老师在课堂时间内所传授的知识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不够,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则会不能消化掉听到的内容,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国家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老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改革首先从教师的备课开始,从原来的编写教案到现在的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为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而做的充分预设,它预设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引导了每位学生经历预设学习的全部过程。所以一经推出,导学案便表现出了勃勃生机与燎原之势,许多学校纷纷改教案为导学案。我们学校也已实践多年,其中受益良多渐渐的也积累了一些对导学案的反思。

结合我校数学科课堂的教学情况,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和预习自测,第二部分是课堂研究和要点归纳,第三部分当堂检测,第四部分是课后练习。

第一部分中的学习目标包含三维目标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清楚每节课的要求和重难点,学起来有针对性。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以前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看书,找出重点、难点,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预习自测部分,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上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总的来说,课前预习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效率,老师在新课引入时也省了很多时间,有时直接由学生来说或提出疑惑,有时通过简单的实例一带而过,然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例题总结出题型与规律、方法与步骤。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习目标、重难点在编写上还欠妥当。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都来源于原来的教案,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案中改成了“学习目标”,“重难点”则基本上是照搬照抄,实质内容没有多少不同,事实也是这样,绝大多数老师编写的导学案基本没有跳出教案的圈子。

2.课前预习有时就忽略了学生“感受新知、推导新知”的过程。预习的内容多是将要学的一些概念、定义,于是导学案上就会罗列一大堆概念和定义,其中多数编成了填空的形式,期望学生填写几个关键词或是几个问题来达到预 ……此处隐藏12996个字……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

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12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研修就是非常好的途径。国培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抢占先机,唯有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研修成果。这种主动包括主动学习课程视频和文本资料,主动参与在线研讨、班级研讨,主动学习、收集、整理平台上每日发表上传的好资料,同时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主动接受专家的引领,主动与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要尝试走出去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读文本资料,从文本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你将写出的文章发表出去,别人读你的文章,而与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获;又比如我们给别人评论,会吸引来作者或其他学员回复,然后再回复下去,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大家相约着面对面交流。总之,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吴老师文中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拷贝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研修就会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研修资料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研修收获

近两个月的在线培训,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和视频,使我们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本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认真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和方法。

1、通过对专家视频的观看,学习文字材料,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的思路和做法,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了深层次的把握,明晰了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符合课改的精神和时代的要求。

2.通过写作业,读评论,很好的锻炼了教学设计能力,加上指导教师和同班老师的点拨,很多地方豁然开朗,对教学的感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些真诚中肯的评价使培训教师进一步增进了对自己教学上的了解,促使我们进步。

3.通过学习其他老师的作业,收益良多。培训期间,网上涌现了大量优秀教师的优秀作业,通过指导教师和省专家的推荐以及自己的浏览,我们学习到了了若干闪着智慧光芒不乏个性的文章和作业,这些都是各位老师多年教学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体验,使我们对自己过去教学上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反思。我们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

《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