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8:53:38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正音: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血濡(rù)褛 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 变徵(zhǐ)之声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诵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色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断,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性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日 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人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 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人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太子丹:心浮气躁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播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就这样,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

4、师:赏析完本段,哪位同学来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背景音乐是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调、主题一致。学生朗诵时,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乐,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跟上音乐节奏。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比如读到“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指导学生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深情朗读是本课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发挥的学生,诵读到位,才能渲染气 ……此处隐藏26703个字……水 (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微太子言 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 行而无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 (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卒惶急无以击轲 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 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六、分析文章内容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说明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形势岌岌可危,使全文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奠定了主人公后面的悲剧命运。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

太子丹:急躁

荆轲: 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开端 行刺缘由(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行刺过程(10-17)

结局 行刺结果(18 )

太子丹:急躁

荆轲: 讲信用;心思沉稳,虑事周密;果敢;胸有成竹

教学反思

当今中学生有三样害怕的东西:写作文、周树人和文言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讲得过多,以至于原本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也并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扬自己的自主性,自己解决!比如读音问题,在他们读不出来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当场自己查字典,而是直接告知答案;翻译问题,在学生自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后,不会的问题,没有给予时间让他们小组内解决;在总结文言现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而是一段过去,所有的种类包括在内,这样不能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内容。所以较好的方法应该是——分类别进行:如分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类别,先让学生自己查找,然后小组间讨论,加上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再师生共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文章,而且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以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这一文言文单元处于高一学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主动阅读习惯入手。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拟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星期时间通知学生作好排演课本剧的准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⑴ 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要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⑵ 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⑶ 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⑷ 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⑸ 评委组:负责评选出最佳演员以及对演出进行点评,旨在通过点评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2、对课文相关问题(重点是人物形象)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1、解释以下粗的字。

⑴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⑵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⑶ 进兵北略地掠夺

⑷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⑸ 群臣怪之意动

⑹ 卒超不意通“猝”

⑺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2、解释以下句子:

⑴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⑵ 皆为戮没(被动句)

⑶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⑸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内容:文章开头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荆轲和太子丹产生分歧,表现了樊於期,太子丹,荆轲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内容:秦廷行刺是全文的高潮,荆轲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得到成功的塑造,请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第三组讨论内容: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么?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其中第三、四组要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两名同学作总结汇报,每位代表汇报之后,由两位自由评论员作自由点评,代表发言时间限定在4分钟以内,评论员发言时间限在两分钟以内。

2、学生讨论、点评,老师点拨,师生共同达成以下共识。

⑴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 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 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x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三、布置作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